另一方面,對於即將組成家庭的女性,儘管男伴能夠諒解她們的過去,仍相當擔心更生人的身份被婆家發現,因而被認定過去的犯錯,使她無法成為教育孩子的榜樣。
再繼續只是毀了自己,所以即使再痛也要說不要了。你也不能想他的壞,因為那也叫你傷心
這些女性不斷地在經歷一次次的傷害,一輩子都要擔心身旁的人是不是看過了影片。努力拋開成見和刻板印象,許多事如果願意深入了解,將會有更多的收穫,甚至改變既有的認知。文:何佳蓉 厭女症(Misogyny),也稱為女性貶抑。在他們的心中,女性是發洩的玩物,而不是一個主體,更不是一個「人」。近期不斷延燒的南韓「N號房事件」,即是能深入探討的好例子。
避免在網路上使用情緒性且帶有攻擊性的字眼,「鍵盤俠」的存在是沒有必要的。與此同時仍有些人在檢討這些被害者,說他們太粗心,沒保護好自己。不難理解,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是蘋果手機的最終組裝站(感謝台商),美國光是從中國進口一隻手機便要掛帳貿易赤字數百美元,但中國只賺取約一美元的工資。
島國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側,歷史上長期隸屬於英國,直到一九四九年宣布成立共和國退出大英國協。這項工作讓他不僅得以進入全球化的最暗黑核心:金融領域,同時也讓他必須跨越至當代政治分析。其次是歐蘇利文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先是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旋即發現志趣不合,轉至歐洲金融業擔任投資策略分析師工作。再者,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而進行的分工與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屬短期靜態性質。
於是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出身背景、學術訓練與工作歷練,可以淬煉出作者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於《多極世界衝擊》裡所呈現的知識深廣度與時勢敏感性?我認為他的獨特性是三種特殊身分的結合:首先,歐蘇利文受過英國完整的學術訓練,尤其是古典政治經濟學與歐洲歷史的部分,使其行文處處引古喻今,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價值關懷。如果沒有妥善的分配機制與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體內部不同部門會因為自由貿易與全球化而加劇彼此間的利益衝突。
美國表面上承受了巨額貿易逆差,但正如商業策士吉爾博伊(George J. Gilboy)在〈中國奇蹟背後的迷思〉(二○○四年發表於《外交事務》期刊)一文中所分析,在龐大的美中貿易赤字底下,最大受益者其實是美國自己的跨國企業。然而跨國企業獲利,不等於美國整體利益。事實上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或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全球化歷程與自我終結的機制:由大量台商西進所打造的兩岸分工生產體系,所服務的主要對象其實是美國消費者,然而後者因此而享受到的低價商品,卻是以工作流失為代價。受到影響最大的區域(東南部幾個州),除了出現工資下降與失業率增加之外,選民投票行為也出現大幅變化。
這本書在國外首發約半年時間便在國內問世,我有幸能夠先睹為快。全球化運動,擴大各國內部的經濟不平等,造成政治動盪,但我非常同意本書作者一個論點是:「不平等與全球化之間的連繫只有一小部分,因為不平等現象的發生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其根源來自國家選擇的社會政治政策……」嫻熟經濟分析的人都知道,即使接受自由貿易理論的分析(當然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全球化能夠為所有參與國家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然而那個利益在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已經超越經濟學理分析範圍而進入政治社會領域,沒有任何經濟機制可以說明該如何妥善處理與分配。當貿易條件發生改變時,原本的正面效益極可能變成負面衝擊。過去為期三、四十年激烈的全球化運動,已經將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科技、金融、外交等面向要素全攪和在一起,編織出一個錯綜複雜、混亂難解的時代面貌,超越傳統學院單一學科側重特定領域的知識框架所能理解,因此作者特別花篇幅(第三章)解釋方法論的問題:為什麼大量的學術研究,無法察覺時代已經來到歷史轉折點?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主流經濟學家畢生所鑽研的數學模型,不僅無法代表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反而成為造成系統失靈與錯誤政策的來源?以及,為什麼跨領域研究與「發展經濟學」(研究國家如何發展的經濟學門,特別重視歷史制度與政治社會面向),是理解現實乃至提出有效解方的較佳知識工具? 作為一位發展經濟學者,我對於這項論點深有感觸。
光是在千禧年後的十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流失了一千萬個工作機會,本書分析(第二章)也指出,這些工作大多流失到中國去。人口高峰在一八四五年發生大饑荒前夕來到八百萬人,饑荒發生時因英國政府處置失當(堅持維持原有的糧食貿易政策),使得愛爾蘭人口因死亡與外移而銳減近四分之一,現今人口仍未能超過五百萬。
第三,歐蘇利文是土生土長的愛爾蘭人。當時川普已經當選美國總統,我研判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建議暫止該書的出版計畫,因為接下來讀者需要的,是針對「後全球化」國際局勢的可能發展分析。
全球化時代,愛爾蘭採取低稅率政策,吸引許多外資前來駐點,作為插足歐盟市場的根據地,因此經濟成長一度非常耀眼,但隨後即飽受金融風暴與房地產泡沫化之苦全球化時代,愛爾蘭採取低稅率政策,吸引許多外資前來駐點,作為插足歐盟市場的根據地,因此經濟成長一度非常耀眼,但隨後即飽受金融風暴與房地產泡沫化之苦。換言之,祖國的歷史經驗與當代處境讓作者對於地緣政治經濟格外敏銳。其次是歐蘇利文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先是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旋即發現志趣不合,轉至歐洲金融業擔任投資策略分析師工作。這是為什麼作者再三強調,必須找出有助於提升長期生產力的「有機經濟成長配方」。此外,中國還因此累積了龐大的美元外匯部位,拉高了自己內部泡沫化風險與總體經濟管理的困難。
人口高峰在一八四五年發生大饑荒前夕來到八百萬人,饑荒發生時因英國政府處置失當(堅持維持原有的糧食貿易政策),使得愛爾蘭人口因死亡與外移而銳減近四分之一,現今人口仍未能超過五百萬。此結構有兩個特色,首先,最大的受益者是進行外包策略、有效利用全球生產鏈的美國跨國企業,例如蘋果電腦、Nike、Walmart等。
這本書在國外首發約半年時間便在國內問世,我有幸能夠先睹為快。再者,根據比較利益原則而進行的分工與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屬短期靜態性質。
幾年前國內有家出版社想出一本翻譯書,主題是批判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論述,熟識的編輯找我幫忙校對與寫導讀。這項工作讓他不僅得以進入全球化的最暗黑核心:金融領域,同時也讓他必須跨越至當代政治分析。
文:吳啟禎(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 導讀:後全球化時代的多極平衡態勢與小國因應策略 先說一件我本身經歷過的相關軼事。於是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出身背景、學術訓練與工作歷練,可以淬煉出作者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於《多極世界衝擊》裡所呈現的知識深廣度與時勢敏感性?我認為他的獨特性是三種特殊身分的結合:首先,歐蘇利文受過英國完整的學術訓練,尤其是古典政治經濟學與歐洲歷史的部分,使其行文處處引古喻今,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價值關懷。不難理解,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是蘋果手機的最終組裝站(感謝台商),美國光是從中國進口一隻手機便要掛帳貿易赤字數百美元,但中國只賺取約一美元的工資。受到影響最大的區域(東南部幾個州),除了出現工資下降與失業率增加之外,選民投票行為也出現大幅變化。
加上工作所需必須周遊列國,有充分機會體察各地發展實況,掌握全球政經動態。事實上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或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全球化歷程與自我終結的機制:由大量台商西進所打造的兩岸分工生產體系,所服務的主要對象其實是美國消費者,然而後者因此而享受到的低價商品,卻是以工作流失為代價。
光是在千禧年後的十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流失了一千萬個工作機會,本書分析(第二章)也指出,這些工作大多流失到中國去。當貿易條件發生改變時,原本的正面效益極可能變成負面衝擊。
如果沒有妥善的分配機制與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體內部不同部門會因為自由貿易與全球化而加劇彼此間的利益衝突。過去為期三、四十年激烈的全球化運動,已經將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科技、金融、外交等面向要素全攪和在一起,編織出一個錯綜複雜、混亂難解的時代面貌,超越傳統學院單一學科側重特定領域的知識框架所能理解,因此作者特別花篇幅(第三章)解釋方法論的問題:為什麼大量的學術研究,無法察覺時代已經來到歷史轉折點?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主流經濟學家畢生所鑽研的數學模型,不僅無法代表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反而成為造成系統失靈與錯誤政策的來源?以及,為什麼跨領域研究與「發展經濟學」(研究國家如何發展的經濟學門,特別重視歷史制度與政治社會面向),是理解現實乃至提出有效解方的較佳知識工具? 作為一位發展經濟學者,我對於這項論點深有感觸。
第三,歐蘇利文是土生土長的愛爾蘭人。美國表面上承受了巨額貿易逆差,但正如商業策士吉爾博伊(George J. Gilboy)在〈中國奇蹟背後的迷思〉(二○○四年發表於《外交事務》期刊)一文中所分析,在龐大的美中貿易赤字底下,最大受益者其實是美國自己的跨國企業。然而跨國企業獲利,不等於美國整體利益。當時川普已經當選美國總統,我研判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建議暫止該書的出版計畫,因為接下來讀者需要的,是針對「後全球化」國際局勢的可能發展分析。
全球化運動,擴大各國內部的經濟不平等,造成政治動盪,但我非常同意本書作者一個論點是:「不平等與全球化之間的連繫只有一小部分,因為不平等現象的發生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其根源來自國家選擇的社會政治政策……」嫻熟經濟分析的人都知道,即使接受自由貿易理論的分析(當然是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全球化能夠為所有參與國家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然而那個利益在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已經超越經濟學理分析範圍而進入政治社會領域,沒有任何經濟機制可以說明該如何妥善處理與分配。美國電子產業原本在一九八○年代被日本壓制得奄奄一息,但是藉由將硬體產能交給台灣廠商代工,並且「半強迫」後者外移至中國以進一步壓低成本,因而敗部復活。
島國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側,歷史上長期隸屬於英國,直到一九四九年宣布成立共和國退出大英國協。如果說英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地緣因素使得親歐陸或者親美之間的拉扯一直是英國政治的一大張力,那麼愛爾蘭的歷史、地緣與規模更是敏感。
就地緣政治經濟而言,台灣所處的斷層帶更是高度敏感,夾擊在中美日的戰略博弈之間,因此我們對於《多極世界衝擊》一書的切入點——全球化運動結束,國際局勢進入典範移轉的大變局——已充分領略。從警覺到趣味到擁抱到尊敬折服,閱讀過程中我歷經了如鮮明四季般的心理過程
文章发布:2025-04-05 04:20:05
本文链接: http://phf2c.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55861/6830.html
评论列表
好,或許有人又會說「這不算,反正陳鏞基就算再打下去也上不了大聯盟」,沒關係,我們有最後一個例子。
索嘎